1前言攀钢4号高炉投产于1989年9月,有效容积1350m3,皮带上料,系并罐无钟式炉顶高炉。投产10年来,先后成功开发了多环布料,中心加焦,配加焦丁,硅石和酸性球团等新技术。上部调剂技术日趋成熟,生产指标逐年提高(见表1),到1998年4月利用系数首次突破2. 0t/m3d,此后一直保持良好的生产势头。但此时,4号高炉冷却设备大量破损(见表2),如何做到高炉晚期炉龄强化冶炼,本文就4号高炉这方面的操作经验作一介绍。
表14号高炉投产历年利用系数月)利用系数焦比煤比风温产量表24号高炉冷却壁主要破损区域情况统计铜冷钢冷支梁冷却总计却板水箱壁本体壁凸台损坏数量总数量损坏比例D士2强化冶炼的主要措施1提高烧结矿品位,优化炉料结构,改善料柱透气性1.1提高烧结矿品位攀枝花高钛型钒钛精矿具有品位低,含TiO2、Al23高,Si2低,成球性差等特殊理化性能,其烧结矿品位低,强度差,粉末多。攀钢近几年采用适当加富矿配比等技术措施,使其性能得到一定改善。TFe由1994年45.59%提高到1998年的47.22%.(见表3)表3近几年烧结矿部分指标年份一级品率转鼓指数抗磨指数入炉粉末1998年4号高炉成功地开发了配加硅石试验,提高了入炉品位的同时,又适当地提高熟料比。配加硅石后,停用了低品位的普通块矿(风云矿和元谋矿为褐铁矿,TFe =36%~42%),而改用含铁量较高的块矿(会理矿为赤铁矿,TFe= 52%)不但使入炉品位提高到47%以上,而且熟料率提高近2%,改善了炉料结构。
钒钛烧结矿由于含有较多的Ti2粘结相较少,强度低,粉末多,影响料柱的透气性,所以减少入炉粉末对攀钢高炉尤为重要。4号高炉充分发挥6个槽的优势,让烧结矿充分过筛,保证过筛时间85秒以上,大大减少了入炉粉末。1999年1一9月平均值为2.02大大改善了料柱透气性,为高炉强化冶炼打下了基础。
随着喷煤量的大,矿焦比大,透气性变差,4号高炉将筛下焦回收再过筛成小焦丁,矿石混加300~400kg/批料,约占矿比2.0%能有效改善料柱的透气性。
2调整适宜的鼓风动能,活跃炉缸1攀钢高炉的原料品位低,渣量大,加之钒钛烧结矿的低温还原粘化率高,软熔温度高,高炉软熔带位置低,料柱的透气性差,压差高,所以合适的鼓风动能对高炉冶炼的顺行是至关重要的。4号高炉1991年以前风口面积为18,造成高炉中心吹不透,边缘气流过分发展,炉缸中心堆积严重。1992年后几次调整进风面积(见表4)1996年随着富氧率提高(0.2~20%)和喷煤比的加,发展边缘的作用日超明显,必须提高鼓风动能。从1998年的生产实践看,风口面积为表4风口的进风面积调整情况时间前至今风口情况风口面积4号高炉有4座外燃式热风炉,热风温度能达到1180*C.以前由于操作不规范及认识不足等多种原因,风温一直不高。由于鼓风带入的热量能在高炉下部全部利用,提高风温能降低焦比,加铁量,使单位生铁的煤气量减少并降低了炉顶温度,从而使单位生铁的热量损失大大减少。同时,风温提高以后,可使高温区下移,中温区扩大,有利于间接还原。1998年起,统一认识,风温固定在1180*C.充分发挥热风炉潜力,使炉温波动减少,利于高炉稳定顺行。
3提高喷煤量,降低焦比提高喷煤量必须有好的料柱透气性和活跃的炉缸。由于贯彻了提高入炉品位,减少入炉原料粉末等措施,加之不断调整适宜的鼓风动能,炉缸的活跃程度大大提高。这些都为提高煤比创造了条件(见表1)。
24优化上下部调剂,提高冶炼强度多环布料和中心加焦的综合运用,稳定期炉龄稳定高产。随着冶炼强度的提高,中心加焦的比例也是逐步提高,5%*8% *12%*16%.利用系数为2.0t/m3d,中心加焦比例在20%左右。
在下部适宜的鼓风动能条件下,多环布料和中心加焦能有效地稳定上部煤气流。4号高炉多环布料是矿石用两个角度,焦炭用三个角度。现用料制见表5.表5角度大小以炉喉温度来衡量,控制范围3对高炉炉身喷涂造衬,炉腹安装小型冷却器攀钢于1999年9月对4号高炉进行喷涂造衬,炉腹安装小型冷却器,以延长寿命,适应高强度冶炼。上部煤4气流1力缘!保护炉有利于1咖PubliM料80N大连摩根公司施工其喷涂料化学成分见表6.表6 BFS用于炉身上部,MS―3用于炉身中部和下部,同时安装小型冷却器36个。
4结语攀钢4号高炉强化冶炼实践表明:41提高入炉原料铁分,降低渣量,减少入炉粉末,改善高炉料柱的透气性是高炉强化冶炼的基础。
2选择合理的炉料结构,降低炉渣的熔化性温度,可以提高高炉炉况的稳定性。
3适当提高煤比,可以提高焦炭负荷,改善煤气利用率,提高煤气流的稳定性。
4根据原料条件和风温的使用情况,及时调整进风面积,调整适宜的鼓风动能,使炉缸工作活跃,以保证炉缸初始煤气流分布合理。
5优化上下部调剂,保持炉况稳定,尽可能高强度冶炼。
46晚期炉龄,适时喷涂造衬,安装冷却器,保持炉墙,为强化冶炼创造条件。
(上接第68页)过全面系统的培训,让职工成为“复合型”人才,相当一部分职工,经过合作具备技术创新能力。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指引下,热电厂职工技术培训的主要内容:一是培训职工对技术本身的熟练掌握;二是培训职工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训职工口头和书面关于技术方面的交流能力;四是培训职工自主创新的能力;五是培训职工的“企业精神”和重视技术的品质。这五个方面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有侧重的实施。
2弓丨入市场机制,加强培训的投入建立职工技术培训的投入机制,这种机制应体现组织和个人在“人、财、物、时间、空间”上的按比例的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成果,讲求投入的实效性,确保职工技术培训滚动发展,优化培训资源。同时,为了使热电厂培训资源投入的成本实现低成本化,要充分运用新钢钒公司的培训资源。
3.3引入市场机制,深化产出效益的*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建立职工技术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把组织意志和职工个人意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双赢。为此,在技术入股分红、工资、资金、提拔等方面表彰职工,充分体现职工学技术掌握技术的价值。对于技术迟迟没有大的好转的职工,要采取处罚和淘汰的措施。
4严格培训规章制度,确保培训质量一是师资的选拔要重视持证上岗与竞争上岗相结合,并给予教师力度较大的正负激励;二是加强培训部门的责任,严格执行培训管理标准的要求;三是对弄虚作假的职工严厉处罚;四是建立培训基地,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方法。
培训基地建设非常重要,包括技术理论培训基地和技术实践培训基地。理论学习着眼于技术思维的转变和技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技术实践着眼于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事故预防能力的培训。
在方式上,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在讲课形式上,可以系统讲授或电化教学,也可以实地演练,因地、因对象、因层次不同的全员、全方位的培训。
总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热电厂职工技术培训,必须要有一个大的转变,适应市场变化和新钢钒公司以及热电厂发展,这是热
网页评论共有0条评论